玻璃性能對成形的作用
黏度對成形的作用玻璃制品的成形過程中,黏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是因為黏度隨溫度下降而增大的特性是玻璃制品成形和定形的基礎。 在高溫范圍內鈉-鈣硅酸鹽玻璃的黏度-溫度梯度較小;而在1000~900C之間,黏度增加很快,即黏度-溫度梯度(ムn/AT)突然增大,曲線變彎。 在相同的溫度區間內兩種玻璃相比較,黏度-溫度梯度較大的稱為短性玻璃;反之,稱為長性玻璃,如圖9-1所示。 玻璃的成形溫度范圍選擇在接近黏度-溫度曲線的彎曲處,以保證玻璃具有自動定形的速度.玻璃制品成形開始和終了時的黏度變化隨玻璃的組成、成形方法、 制品尺寸大小和重量等是不相同的。成形開始時的黏度約為101.5~104Pa·s,如玻璃纖維開始成形的黏度為101.5~102Pa·s,平板玻璃為101.5~103Pa·s,玻璃瓶罐為101.75~104Pa·s(小型輕量瓶為101.75Pa·s,大型重瓶為102.25Pa·s),拉管及人工成形為103~105Pa·s.成形終了時的黏度為105~107Pa·s.但是,概括來說,可以認為一般玻璃的成形范圍為102~106Pa·s.玻璃的黏度愈小,流變性就愈大。 因此,可以通過控制溫度使玻璃的黏度發生改變,從而改變玻璃的流變性,以達到成形和定形的目的。玻璃的黏度-溫度曲線,只能定性地說明玻璃硬化速度的快慢,也就是只能說明成形的快慢,而沒有把時間因素考慮在內。
為了把玻璃的黏度與成形機器的動作聯系起來,玻璃的硬化采用黏度-時間曲線,即用黏度的時間梯度(ムn/At)來定量地表示,如圖9-2所示。利用玻璃黏度的可逆性,可以在成形過程中多次加熱玻璃,使之反復達到所需的成形黏度,以制造復雜的制品。玻璃的黏度是玻璃組成的函數,改變組成就可以改變玻璃的黏度及黏度-溫度梯度,使之適應成形的溫度制度的要求。 但是玻璃組成的改變影響到玻璃的其它性質發生變化,應當十分注意。二,表面張力對成形的作用表面張力是由于熔融玻璃表面層的質點受到內部質點的作用而趨向于熔體內部,使表面有收縮的趨勢,它是溫度和組成的函數。 表面張力使自由的玻璃液滴成為球形,對于人工挑料或吹小泡以及滴料供料機料滴形狀的控制,也是基于表面張力的作用。三,彈性對成形的作用玻璃在高溫下為黏滯性液體,而在室溫下則為彈性固體。 玻璃從高溫冷卻至室溫時,黏度先是成倍地增長,然后開始成為彈性材料,但此時依然存在著黏性流動。 隨著冷卻的繼續,黏度逐漸增大到不能測量,從流動的觀點來說,黏度已經沒有意義。 玻璃由液體變為彈性材料的范圍,稱為黏-彈性范圍.對于瓶罐玻璃來說,黏度在106Pa·s以下時為黏滯性液體;黏度為106~1014Pa·s之間為黏彈性材料;黏度為1015Pa·s以上時為彈性固體。
所以黏度為105~106Pa·s時,已經存在彈性作用了。在成形過程中,處于黏滯性狀態的玻璃液,無論采用何種調節方法使玻璃液流動,都不會使玻璃產生缺陷(如微裂紋等).在成形操作中,彈性及消除彈性影響所需的時間是很重要的,此外,成形的低溫階段,缺陷的產生與彈性有直接的關系。四其它性能對成形的作用主要包括比熱容、熱導率、熱膨脹、表面輻射強度和透熱性對成形的作用。玻璃的比熱容決定著玻璃成形過程中需要放出的熱量。 高溫時,瓶罐玻璃的比熱容不論是長性玻璃或短性玻璃,不隨其組成發生明顯的變化。 玻璃的熱導率表示單位時間內的傳熱量。表面輻射強度用輻射系數來表示。 透熱性即為紅外線和可見光的透過能力。 玻璃的熱導率、表面輻射強度和透熱性愈大,冷卻速度就愈快,成形速度也就愈快。玻璃的熱膨脹或熱收縮,用熱膨脹系數表示。 玻璃中應力的產生和制品尺寸公差的產生都與它有關系。液體玻璃的熱膨脹比其在彈性范圍內要大2~4倍。瓶罐玻璃在室溫下其線膨脹系數為9X10/C左右,在液態范圍內則為(200~300)X10-7/C。成形時,玻璃與模壁表面接觸因冷卻而發生收縮。 若玻璃仍處于黏滯性狀態,則通過質點流動,應力將會立即消除。但當玻璃部分地處于彈性固體狀態,就在成形的制品上產生殘余應力,導致表面裂紋。
同時,玻璃制品的收縮和鑄鐵模型受熱的膨脹約有1%~2%的差值,也造成上述缺陷。 因此在成形中應考慮應力的消除。此外,玻璃成形時產生的收縮,應當注意制品所允許公差及模型尺寸。 對于生產電真空玻璃或成形套料制品,以及玻璃封接過程中,都要求玻璃與玻璃的熱膨脹系數也要匹配,否則會出現應力而破裂.